全部分类

业内专家称中欧服饰文化融合 须互接“地气”

   2015-01-10 4890
核心提示:中欧服饰形式上的交融很简单,可是欧洲服饰作为一种文明的载体,要原滋原味面向我国,也许会有些营养不良。昨天,由武汉纺织大学
 

“中欧服饰形式上的交融很简单,可是欧洲服饰作为一种文明的载体,要‘原滋原味’面向我国,也许会有些‘营养不良’。”昨天,由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省礼仪学会、法派(意大利)集团等中外研究机构在武汉举办的“中欧服饰交融与荆楚礼仪研讨会”上,专家作上述表明。

?

  当天,中外服饰专家就中欧服饰的规划与创新、我国纺织工业的将来开展趋势,以及当下遭到广泛重视的智能纺织品与可穿戴技能等疑问进行了讨论。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陶辉教授以为,欧洲服饰最早进入我国是在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当时我国的旗袍款式为直筒形。在引入了欧洲的服饰元素后,开端突出了三围份额,我国的旗袍款式由此变得帖身紧凑。

  “当时,我国服装行业处于重要的开展转机期间,很多欧洲品牌服饰纷繁走进我国,带来的不仅是形式上的冲击,一起也是中西方服饰文明的大交融。中欧服饰构成互动,削减各自服装中的‘原滋原味’成分,是搭建起两边服饰大交融的重要内容。”陶辉表明。

  法派(意大利)集团我国区域负责人彭献华以为,欧洲著名品牌乐途、彪马、沙驰、法派、雨果波士等相继在我国落户,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服饰的元素与我国元素已进行了必定程度上的交融。沙驰(意大利)集团我国区域部分负责人范红华则以为,形式上的交融其实很简单,可是构成实质上的交融,就要构成中欧两边服饰的互补性。

  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礼仪学会会长李荣健表明,当时我国服装生产工艺与欧洲水平没有太大区别,不一样存在感在于履行规范和地域性不一样。

  “欧洲人也许觉得这件服装有必要这么做,但我国人觉得少一两道工序无所谓,然后构成地域‘区别’,这说明中欧服饰的交融须互接‘地气’”李荣健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中心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中心
点击排行
专属客服

电话交谈13982069987

QQ交谈1837232288

服务热线:4006296663

值班时间

10:00~12:00;13:30~18:00;19:00~22:00

非值班时间请留言给您的专属客服,上班会第一时间回复您

公众号资讯

小程序下单

2010-2024 服装定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3016343号

网安备51018202000097

电子营业执照